文章
从零到一的 Dify AI 工作流搭建指南
上海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联合举办宋元明漆器珍品展
摘抄:孙峰介绍,将日本藏宋元明漆器珍品汇聚一堂,这是少有规格的中国漆器展,办展难度亦很大,得益于上海博物馆和东京国立博物馆长期友好的关系。“这个展览起头很久了,要追溯到汪庆正馆长在世时,他知道东京国立博物馆西冈康宏先生(东京国立博物馆前副馆长、此次展览内容策划)是一位研究中国漆器的专家,就委托他一定要把这些好的中国漆器介绍到中国来,但是展览真正筹备过程大概是6年时间。”
最新研究刷新人类演化时间线
New Reports Expose the Global Toll of Censorship 新的报告揭露了全球审查制度的代价
Proxy, Chimera, Oracle: CalArts Annual Postgraduate Exhibition 代理、奇美拉、神谕:加州艺术学院年度研究生展览
Institut Valencià D’Art Modern Begins New Phase Based on Sustainability, Heritage, and Territory 巴伦西亚现代艺术博物馆开启以可持续性、遗产和地域为基础的新阶段
Haegue Yang: Leap Year at Migros Museum Für Gegenwartskunst 海奎·杨:日历年(Leap Year)于苏黎世移民博物馆
人人都是艺术家?去上海西岸看“激浪派”特展
Our Enduring Fascination With Ancient Roman Baths 我们对古罗马浴场的持久迷恋
The Paradoxical Promise of Postwar Liberation 战后解放的悖论式承诺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Ensemble Performs Jennie C. Jones at The Met 国际当代乐团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上演珍妮·C·琼斯的作品
The Shadow of Desire: Painting the Origins of Art (Ca. 1625–1850) 欲望之影:艺术起源的描绘(约1625–1850年)
摘抄:It’s a strange story, to say the least. Is there a moral here regarding desire and grief? A proto-psychoanalytic parable about how the outlines of our lovers get filled in — and hardened — with models set by our parents? Or is this a tale about eros and art, the way desire transforms clay and shadow into a sumptuous aesthetic experience? To expand Rousseau’s claim in the Essay on the Origin of Languages, love was not only “the inventor of drawing” but also our impetus for mimesis in three dimensions. “Pliny’s tale presents that mythic moment when imminent loss drives the impulse to record and remember”, writes Liza Saltzman.
这至少是个奇怪的故事。这其中是否有关乎欲望与悲伤的道德?一个原始精神分析的寓言,关于我们爱人的轮廓如何被父母设定的模式所填充——并变得坚硬?或者这是一个关于爱欲与艺术的故事,欲望如何将黏土与阴影转化为奢华的审美体验?为了扩展《论语言的起源》中卢梭的论断,爱不仅“是绘画的发明者”,也是我们三维模仿的驱动力。“普林尼的故事展现了神话中的那个时刻,迫在眉睫的失去驱动了记录与铭记的冲动”,莉萨·萨尔茨曼写道。
摘抄:In Pliny’s time, Kora’s act of tracing may have been overshadowed, as it were, with the cluster of associations swirling around the word eidolon, which, according to Hagi Kenaan, “held together the symbolic connection among images, shadows, phantom phenomena, apparitions of the dead, and dreams”. With this in mind, we glimpse the darker side of the Butades motif in Joseph Benoît Suvée’s Invention of the Art of Drawing, debuted at the Paris Salon of 1791. Here, the male lover is all-too-awake, grasping Kora’s waist and looking up at the source of his desire while she remains unmoved. Her attention is completely absorbed in representation: the promise held by the shadow seems to have displaced any interest in unmediated, light-drenched life. The man’s agony is perhaps less about sex, more about death. “A Greek understood his shadow as a premonition of his shadowy existence in the underworld”, writes Hans Belting, “when he would no longer be able to cast a shadow but would himself be a mere shadow.” Kora’s lover becomes a kind of Galatea, and she, a necromantic Pygmalion, but instead of infusing the inanimate with life, the living seems to become consigned to the shadow realm by her steady hand.
在普林尼的时代,科拉摹绘的行为或许被围绕在“eidolon”一词的诸多联想所掩盖,正如海吉·凯南所言,该词“将图像、阴影、幽灵现象、亡灵显现和梦境之间的象征性联系维系在一起”。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得以窥见约瑟夫·贝诺阿·苏维在 1791 年巴黎沙龙首展的《绘画艺术之发明》中,巴塔德斯母题的阴暗一面。在此,男性爱侣全然清醒,抓住科拉的腰肢,仰望着他欲望的源头,而她却毫无动容。她的注意力完全沉浸在对表象的描绘中:阴影所蕴含的承诺似乎取代了对未经媒介、沐浴在光中的生活的任何兴趣。男人的痛苦或许与其说是关于性,不如说是关于死亡。 汉斯·贝林特写道:“一个希腊人认为他的影子是他在冥界阴暗存在的前兆”,当“他再也无法投下影子,而自己只是一名影子时。”科拉的情人变成了某种伽拉忒亚,而她则是一名通灵的皮格马利翁,但不是赋予无生命之物以生命,而是活生生的人似乎被她稳定的手指送入了影子领域。
摘抄:And perhaps there is another sense of afterlife and survival at work behind the scenes. George Didi-Huberman has demonstrated how these secular images of representation have a predecessor in Christian icons known as acheiropoieton (made without hands), like the Manoppelo Image and the Holy Shroud of Turin, miraculously emblazoned with the face of Jesus Christ, as if his shadow could leave a stain. “What has touched the god often becomes untouchable par excellence”, he writes, “it withdraws into the shadow of the mystery (and is constituted forever as an object of desire).” A similar process seems at play in the images collected here, which are themselves comprised of what Aby Warburg called survivals: the “knot of anachronisms” that endure in images and their heterogeneous debts to ancient cultural worlds. The male lover may see a premonition of his own shadowy fate cast upon the wall, yet he is also witnessing the creation of an image that will no longer follow him, as his shadow does, but have a unique afterlife all its own. (According to Pliny, Butades’ clay model was preserved in a nymphaeum in Corinth for centuries, until its wartime destruction in the second century BCE.)
或许在幕后还有另一种意义上的死后与存续在发挥作用。乔治·迪迪-赫伯曼已经证明,这些世俗的图像表现方式有一个先例,那就是基督教中被称为 acheiropoieton(无手之作)的圣像,比如马诺佩洛图像和都灵裹尸布,奇迹般地印着耶稣基督的面容,仿佛他的影子能够留下痕迹。“凡是被神触摸过的东西往往变得无可触碰”,他写道,“它退入神秘的阴影之中(并永远构成欲望的对象)。”在收集于此的图像中,似乎也发生了类似的过程,这些图像本身由阿比·沃伯格所说的“存续”组成:即图像中持久的“时代错位之结”及其对古代文化世界的异质债务。男性情人或许看到自己阴暗命运的预兆投射在墙上,但他也在见证一个图像的创造,这个图像将不再跟随他,像他的影子那样,而是拥有自己独特的死后生命。(根据普林尼的说法,巴塔德斯制作的黏土模型在科林斯的一个喷泉宫中保存了数个世纪,直到公元前二世纪战火中被毁。)
The New McCarthyism: On Canary Mission’s Toxic Blacklisting of Pro-Palestinian Sentiment 新麦卡锡主义:论“金丝雀任务”对亲巴勒斯坦情绪的恶毒黑名单
有一种字体叫“上海摩登体”,全套字体均可下载应用
Hand-Holding Trump and Epstein Statue Appears on National Mall 特朗普和爱泼斯坦的牵手雕像出现在国家广场
The Visual Pleasures of Art Therapy 视觉的愉悦:艺术疗法
How the Wound Man Healed Medieval Europe 伤痕累累之人如何治愈中世纪欧洲
摘抄:Hartnell’s book i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Wound Man to date. In five assiduously researched, generously illustrated chapters, he doggedly tracks the evolution of the enigmatic image over three centuries, from the first known example in a Bohemian manuscript from 1399 to variants produced in 18th-century Japan. Gathering examples from roughly 80 libraries, archives, and private collections in 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Asia, many of them new discoveries, Hartnell convincingly demonstrates the versatility of the Wound Man, which morphed to sui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times and places. Along the way, he delves into Medieval blood-letting diagrams, premodern surgical techniques, and the print technologies that enabled the Wound Man to spread from hand-drawn manuscripts to early modern books.
摘抄:哈特奈尔的书是对伤口人的最全面的研究。在他的五个精心研究、图文并茂的章节中,他孜孜不倦地追踪了这个神秘形象三个世纪的演变,从1399年波西米亚手稿中的第一个已知实例,到18世纪日本的变体。哈特奈尔收集了来自欧洲、北美和亚洲约80家图书馆、档案馆和私人收藏的实例,其中许多是新发现,他令人信服地展示了伤口人的多功能性,它会根据不同时代和地点的需求而演变。在此过程中,他深入研究了中世纪的放血图,前现代的外科技术,以及使伤口人能够从手绘手稿传播到近代早期书籍的印刷技术。
Bartolomé De Las Casas, Witness to the Violent Conquest of the Americas 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萨斯:美洲暴力征服的见证者
An Artist’s Unexpected Confrontation With Mortality 一位艺术家出人意料的死亡直面
辽代应县木塔专题展:再现千年木构的奇迹
摘抄:应县木塔(又名佛宫寺.释迦塔),建于公元1056年(辽清宁二年,即北宋至和三年),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总重量约为7400多吨,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 应县木塔从外观看,稳重端庄、比例得当、轮廓优美。古籍上称“浮图之丽、甲于宇内”。
摘抄:木塔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全塔上下有59种不同形式、成百上千朵斗拱(斗拱既可以替立柱分担重量,又能对外来的力量起到缓冲、分散的作用),犹如朵朵盛开的莲花装点于塔身各处,种类之多国内罕见,有“斗拱博物馆”之称。古籍上誉其为“远看擎天柱,近似百尺莲”。从结构上讲,应县木塔的设计更为巧妙,全塔上下没有用一颗铁钉,全靠木构件互相卯榫咬合而成。
摘抄:由梁鉴主编,叶南执行主编,任超摄影,山西博物院、应县人民政府编大型图像文献集《应县木塔》在活动现场首发。该书是迄今关于应县木塔最全面、最系统、最清晰的超大型四开影像文献。全书收录 800 余幅超高清图像,涵盖木构、造像、壁画、匾额及装藏文物等各类遗存,超高精度展现木塔的建筑细节与艺术神韵。有别于以往单一的建筑史视角,融汇考古学、艺术史、宗教研究、古籍版本、丝织非遗等多维学科成果。书中大批国宝级装藏文物首次高精出版,为宗教史、印刷史、艺术史提供一手重要材料。
全书以应县木塔建筑空间为核心遵循由内及外、由木塔中心佛像扩散至四周的逻辑顺序,逐层展示第一层至第五层内的各类文物遗存,营造穿越时空的沉浸式阅读体验。通过全塔壁画与题记的超清细节呈现和红外摄影技术揭示被岁月湮没的绘画笔触、墨迹改绘与历史信息,为学界与公众提供全新的研究材料与审美视角。
What Pride and Prejudice Tells Us About British History, Class, and Women’s Leisure Time 《傲慢与偏见》告诉我们关于英国历史、阶级和女性闲暇时间的一切
秋水读《信仰与利益之网》︱“禅僧外交”中的政治
摘抄:香港城市大学中文与历史学系李怡文副教授的《信仰与利益之网:僧侣、海商与中日交流》是今年获得列文森奖荣誉提名的一本东亚研究著作。本书将中世日本的对外交流形容为“宗教-商业网络”,对日本遣唐使的官方外交取消后的交流史进行了大框架式的概括,是一个具有启发性的视角。这一选题关注到中世日本对外交流中的“信仰与利益之网”,对英文世界的读者来说,有助于修正东亚世界“朝贡体系”的单一印象,对中文世界的读者来说,也系统梳理了九至十五世纪的中日“非正式外交”,有助于读者认识到一般常识以外的海域交流诸多面向。
书中提出了“共同的宗教信仰是否能提升贸易效率”的探讨,但对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在场因素——政治之网——则讨论不多。回顾日本学界的研究史可见,中世日本的交流史不仅仅是基于群体性人际关系网络的“宗教-商业”框架。贸易航路的转变、僧侣的政治·外交功能、商业活动中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伪使”问题、汉诗唱和的礼仪文化等都说明中世日本对外交流史的考察不应仅在“宗教-商业网络”框架下进行,利益、信仰与政治也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禅僧外交”或“伪使”现象,还是对“唐物”的需求,都与政治史脱不开关系。村井章介曾经指出,史料上以求法僧身份出现的人,同时也存在作为外交使节的可能性,也就是“外交与求法不可分离论”。在中世日本,无论是宗教还是商业,都是广义政治的一部分。
摘抄:学者河上麻由子曾指出,当遣唐使派遣的意义随着平安王朝国家的政治推进而消失,天皇不再需要通过派遣遣唐使来进行王朝国家的外交礼仪,天皇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发生了逆转。但中世日本与大陆和半岛的东亚海域交流,继续通过《信仰与利益之网》指出的僧侣与海商组成的网络进行着。在以博多为中心的中世东亚海域贸易网络中,从大洋路到南岛路的路线转换是一大关键。申叔舟记录其1443年出访日本的《海东诸国纪》中,就记载博多为“琉球·南蛮商船聚集地”。遣唐使时代,大洋路是主要航路,出五岛列岛,直到明州(宁波),一直持续到日本与宋的贸易时期(明州与博多、福原)。南岛路则是走奄美、冲绳诸岛到宁波或福州,由多条航线构成,并不是固定的。南岛路曾经还是海贼多发地,奄美海贼会主动袭击统领九州外交、贸易的机构大宰府。因此大宰府当时在奄美群岛也设立有派出机构以防备海贼,该派出机构的遗址近年已被考古发现。随着大洋路因两次“蒙古袭来”和元末战乱而受阻,南岛路逐渐兴起,在冲绳和奄美考古发现的福建产粗制白瓷就是贸易转移的证据。此时,大洋路与南岛路还是并用的,但是航路选择更多地往南岛路倾斜。随着南岛路的兴起,琉球的三山王权得以发展,明使杨载到访博多,在回国途中发现了中山王权的那霸港,最终促成了册封。除了博多商人恢复贸易路线的意愿,琉球朝贡贸易的诞生也源于南岛路上形成固定交易据点的需求。室町期遣明船也开始从堺(南海路)或博多出发,从积累了丰富航海经验的南岛路前往宁波,实现了大洋路向南岛路的转换。
摘抄:但近世的海域逻辑再次发生变化,来自江浙、闽粤和东南亚的唐船重新利用大洋路前往长崎。在十八世纪后期以江浙船为主体的长崎“南京贸易”时代,近世的乍浦漂流民送还机制也形成了一条乍浦-长崎的固定航线,南岛路成为琉球和萨摩利用的航线,专营朝贡唐物贸易。到了十九世纪,来航增多的西洋船将南岛路再次变为一个补给点。原本的博多-朝鲜航路,也由对马-釜山口取代。需要注意的是,海域间往来的商人主体是多元的,并不能说哪个商人群体就像威尼斯商人那样构筑了一个主导性的网络,伊藤幸司就曾指出研究史上过度强调博多商人主导作用的问题。博多-大洋路是最早的博多-宁波航线,当南岛路兴起以后,日本对接南九州的南海路也就更发达。在大洋路到南岛路的转换中,堺的南海路贸易也开始兴起。从“物的贸易史”视角看,南岛路原本的“区域内贸易”产品主要是硫黄、夜光贝、法螺等南岛土产,而宋海商为调运这些日本与宋、高丽贸易中不可缺少的产品而往来于南岛路,渐渐熟悉了南岛路的航线。当大洋路的航运风险提高时,南岛路就自然成为平替,瓷器和生丝以及其他唐物奢侈品开始成为南岛路新的主流商品,并在十五至十六世纪被多样化的海上势力所利用,直到近世又重回“区域内交流”。南岛路不仅和南海路得以连接,并且与博多-朝鲜航路也得以连接。
摘抄:由于日朝之间的通交有着“岁遣船”的制度,九州与西国诸氏能够正式派遣的贸易许可船都有定数,这种情况催生了九州与西国诸氏势力派遣“伪使”的应变。十五世纪曾经出现冒充琉球王国使节的“伪使”以获利的博多商人,对马宗氏也曾经派遣“王城大臣”的伪使。但伪使需要相应的外交能力和情报收集能力,特别是书契的起草和改编,必须具备能继承先例和实事、运用修辞技术的高级汉文能力。例如,对马宗氏在对马的佐贺景德庵邀请了禅僧仰之梵高,从事发行书契和文引的外交业务。仰之梵高是1463年以天龙寺劝进船为目的派遣的日本国王使的副使,是梦窗派华藏门派的五山僧。他在对马的逗留,意味着宗氏可以通过他获得京都五山系僧侣的外交文书起草能力,以及与中央(京都)直接联系的情报网络,从而有可能产生多种伪使。这些伪使的共同点是,以掌握实际权力的政治人物的名义进行对朝鲜外交活动。例如,在应仁之乱前后京都周边政治局势极度混乱时,伪使就乘政治动荡之机而产生。1474年,根据室町幕府的提议,朝鲜方面实施了以日本国王、王城大臣名义阻止伪使通交的符验(牙符)制度,冒充日本国王和大臣的伪使问题得以消退,但冒充琉球国王使甚至其他虚构国家使节(例如“久边国”)的伪使依然存在。九州的境界势力(中世跨越国境海域间活动的势力,关于这个概念,具体可参看村井章介《中世日本的内与外》)与朝鲜王国的外交依赖的就是这些来到九州的五山系禅僧,禅僧们也正是中世东亚海域交流中具有相当汉文素养的一批“非正式外交官”。可见,禅僧不仅仅是依靠佛教信仰的关系网络活跃,与在地外交需求也密不可分。宗教与政治,在前近代从来密不可分。
摘抄:村井章介曾经给其著作《東アジア往還》取副标题为“漢詩と外交”,这里的“外交”事实上指的是中世东亚海域中的“禅僧外交网络”。十三至十四世纪可谓“渡来僧的世纪”,“汉诗”则是禅僧间一种除汉文笔谈和外交文书外互相表达意思的文化趣味。但村井章介的核心关注点并非汉诗的内容,而是这种由禅僧构建起的“非正式外交”网络。
自遣唐使废止以后,中世日本的对外交流不于王朝国家体制下进行,而是通过受到各权门贵族支持的海商和有识僧侣这些非正式外交途径进行。支撑这两个群体成为跨海境界人的动力既有利益动力和信仰动力,也还有这些作为境界人的海商和僧侣背后连接的京都、镰仓诸权门的人际关系网络;特别是博多的许多作为贸易据点的寺社就是京都寺社的末寺,这些人可以说是以商人和僧人面貌出现的一种有着权门背景的非正式交流人士。
南宋宁宗朝时期,宋廷依史弥远之奏设立了五山十刹的等级制度。五山十刹是仿照印度释迦牟尼在世时的五精舍和十塔所建立的佛教寺院体制。日本文献《释门事始考》记载:“佛在世时,有鹿苑、祇园、竹林、大林、那烂陀五精舍;佛灭度后,有顶塔、牙塔、齿塔、发塔、爪塔、钵塔、锡塔、瓶塔、盥塔十塔所。宋宁宗时,卫王史弥远奏立五山十刹以准竺国。”其中五山集中于浙东:余杭径山寺,钱塘灵隐寺、净慈寺,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寺。五山禅林体制在禅宗东渐的过程中被日本禅宗接受,出现了镰仓五山(建长寺、圆觉寺、寿福寺、净智寺、净妙寺)和京都五山(天龙寺、相国寺、建仁寺、东福寺、万寿寺)。而茫茫大海之间各自的五山禅林的禅僧们空前规模的交流,使两国禅宗界结为一体。村井章介这样形容镰仓后期的东亚海域禅僧交流网络:“武家之都镰仓、公家之都京都、贸易船大量进港的博多这三个城市,相继修建了禅寺,成为与南宋直接连结的极具异国情调的场所”,北条得宗家还邀请了大量的渡来僧前来镰仓。在“蒙古袭来”之后,东亚海域间在事实上进入了一个无序的宽松通交时期,不仅仅是对日贸易的重要港口明州(宁波),其他的港口也有日本船只每年定期进港。村井指出,这种盛况是由于东海航线的活跃化和航海安全度的提高而实现的。桥本雄以“活的唐物”来解释渡来僧的引进:日本的禅僧和法系与江南禅宗界的联系是重要的,仅靠入宋、入元僧很难规整,仍然需要直接接受江南禅宗界僧侣的指点,日本不同权门的权力者就需要通过招募来自江南的高僧,整修禅寺,打造“活的唐物”。但“渡来僧的世纪”也是短暂的,到了明代,渡海僧人急剧减少,日本禅寺的异国风情逐渐淡化,建筑物也随着改建而逐渐趋向和风,也出现了作为日本禅宗独特美学意识的“わび”(幽寂)。村井指出,如果着眼于海域史的视角,那么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是明代以后日中禅宗界的交流趋缓,日本禅宗界逐渐自立,国际交流性的色彩淡化了。
摘抄:渡来僧不只是基于禅宗的理念进行交流,还带来了儒学的理念。如北条时赖与渡来禅僧兀庵普宁交流时,兀庵普宁就指出开悟的基石是“天下”“道”“圣人”这样的儒教思想。室町时期,由禅僧主持、被后世誉为“日本最古的综合大学”的“足利学校”便是室町期儒学教育的一个中心。彼时禅僧的阅读书籍除了被称为内典的佛经之外,还包括称为外典的其他各类书籍,并负责“学术研究”。例如,外交文书集《善邻国宝记》(1466年成书)的编撰者——相国寺住持瑞溪周凤为悼念情同弟子的绵谷周瓞而作的“绵谷和尚行状”中就指出了绵谷治学生涯中受过的教育:既有《汉书》这样的史学古典,也有《易经》这样的卜筮古典,还有各种唐诗宋词。当时许多禅僧都是这样的“复合型学术人才”,因此担负起各种政治和外交上的任务。
与古代日本相比,中世日本的对外交流往往回避互派正式使节的“正式外交”,而是通过没有正式外交身份的禅僧和海商进行“非正式外交”。禅僧出于自身的基本汉文文化素养,扮演着非正式“外交官”的角色,而“五山禅林”则成为培养中世日本非正式外交官的机构。另外,如桥本雄指出的那样,禅僧比起王朝的显密体制僧,更容易被明朝接受,禅僧也能更好地适应明朝的外交秩序。但桥本同时指出,尤其在室町时期的对外观和中华意识中,禅僧的“汉文脉”和显密僧的“和文脉”两者都存在,因此在重视禅僧外交时不可忽视显密体制的踪迹。池内敏在《絶海の碩学》中也指出,室町时代的京都五山禅林被定位为负责外交文书制作的教养团体。由于外交文书的“解读和编写需要高度的汉诗、汉文知识”,室町政权不仅根据禅僧的语言能力、学力任命外交使节,而且把外交文书的编写业务也交给禅僧。直到近世,“以酊庵轮番僧”仍负责着对马藩的对朝外交文书处理工作。室町幕府和大内氏的对明交涉(遣明使)、大内氏和对马宗氏的对朝交涉,都是临济宗系统的禅僧参与的。
禅僧外交需要极高的诗文能力,外交谈判成为考验他们诗文能力的场所。这不仅关系到禅僧外交官个人的判断,也关系到国家的尊严。例如,在1587年,朝鲜宣祖王在挑选宣慰使时,强调宣慰使人选的确定不应该讨论官职、官位的高低,而应选派“一代文士”。村井章介指出,之所以朝鲜方面重视“文士”担任使者,就是因为在此之前的日朝外交中,双方有数次因诗文中的言辞影响外交和睦的实例,诗文本就是当时的人情外交中最重要的礼仪表达。合适的诗文唱和表达是加分项,例如,在1580年,博多圣福寺的住持景辙玄苏受委托作为对马宗义智的后见人宗义调(元家督)的使节,前往朝鲜进行外交活动,其创作汉诗中“春帆欲挂朝鲜国,渡口轻吹日本风”也成了日朝外交史上的名句。京都五山出身的禅僧在琉球的首里王府中也负责处理外交事务,首里王府之下也有僧录司,以及圆觉寺(也是第二尚氏王统的菩提所)、相国寺、天龙寺、天王寺、金刚寺等临济宗系的禅林,这些禅僧在中世都替琉球首里王府负责对日外交事务,也与禅僧外交的“五山网络”一体化。尚泰久王时期渡来工匠藤原国善铸造的“万国津梁钟”上的铭文便是琉球相国寺的禅僧溪隐安潜所志。十三至十六世纪东亚海域诸国的沟通,便是这样在“五山网络”中进行着。不过,随着近世东亚海域的规范化,渡来僧的身影在十七世纪中叶以后也逐渐消失了。
摘抄:“五山禅林网络”联系起了“海东诸国”,而在研究上经常混淆的就是外交主体是谁的问题。室町幕府的“日本国王使”就被不同外交主体所用(大内氏与细川氏),论及“伪使”或其他境界势力更无法用“日本”来概括。以日明勘合贸易为例,粗略来说可分为室町殿的经营和幕府外经营主体(守护和寺社),也就有公方船和非公方船之分,而形式上的交涉朝贡主体是被册封赋予贡贸合法性的“日本国王”,也就是室町将军。1493年明应政变后,室町将军权力的分裂(足利义稙系和足利义澄·义晴系)成为九州地区各势力(特别是大内氏与大友氏)在对外贸易权力发行贸易符验(日明勘合·日朝牙符)的契机。自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初,九州产生了诸地方势力将贸易勘合物权化的事态。贸易符验的分散是中世后期日本外交的主轴从幕府外交转向地区交流的契机,也是中世国际关系的结构变动,有鉴于此,考察贸易符验的动态变迁过程和持有主体就显得尤为关键。
因此,在海域交流史研究中,“非正式外交”也容易带来许多表述上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如何判断和表述行为主体。在此以岩井茂树贸易史研究中的两个典例作说明:一是明中期广州互市贸易中礼部与广东对立的不同意见,二是十八世纪初长崎信牌贸易事件中浙江巡抚与江海关监督的不同意见,这些主体都不能代表“明朝”或“清朝”的意见,只有成为共识的决定才可以认为是(例如康熙帝最终同意了长崎信牌贸易,使得信牌贸易得以体制化)。村井章介同样指出,在中世东亚海域的“非正式外交”中,郑舜功、蒋洲等人是由负责对口事务的杨博和胡宗宪派遣使日的,不能在表述中视为“明朝”派遣的使节,如杨方亨出使大坂城、册封丰臣秀吉的正式使团,才能视作“明朝”派遣的使节。对于中世东亚海域中负责外交的禅僧或非正式使者,辨明其所代表的外交主体并表述明确也是需要重视的。从以上的历史经纬,我们可以理解,信仰和利益是海域交流之间的驱动因素,而政治往往是把信仰和利益连结在一起的最大动力。
Unpacking the Ageist Myths of Western Art 西方艺术的年龄歧视神话解析
Borusan Contemporary Presents Edward Burtynsky: Shifting Topography 博鲁桑当代艺术中心呈献爱德华·伯汀斯基:变化的地形
未见于史载的西周古国倗国,最近又确认一座国君墓
摘抄:倗(péng)国,是一个在传世历史文献中完全没有记载的西周时期诸侯国,它的存在、它的文化、它的历史,完全依赖于现代考古学的发现才得以重见天日。9月17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正式公布了山西省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1006的发掘资料,确认该墓墓主为一代倗国国君,墓葬年代属西周中期偏晚阶段。此前的2006年,考古学家在此曾发现了刻有“倗伯”和“倗伯乍毕姬宝旅鼎”等铭文的倗国国君墓。
Stephen Westfall’s Avian Abstractions 斯蒂芬·韦斯特福尔的鸟类抽象画
惠春寿评《多元社会中的正义》|多元社会,正义何为?
他是路易十三的御用画家,他的烛光曾被遗忘了百余年
曼·雷的人体小提琴又在展出了
Image Attesting to Horrors of Slavery Reportedly Ordered Removed by Trump 据报道,特朗普下令移除一张证明奴役暴行的图片
国家文物局答疑青海秦刻石认定过程,北大教授李零介绍专家组识读情况
廖庭輝/制度善意與市場疑慮的交會:《租賃條例》修法解析
一场悄然发生的保守革命:开除教授后,美国大学的新政治生态
只有這堵牆不會背叛承諾──關押30年未獲釋,一名巴勒斯坦囚犯的獄中手記
創作自由就是最大的民主?走進首屆台灣國際攝影節,思考影像如何被生產、被看見、被解讀?
查理·柯克之死:政治极化下,反对政治暴力的共识还能走多远
凌旻华评《午餐劳动》|美国校餐史:预制菜与照护的危机
梁鹤年谈“城市人”与人本主义的探寻
黃世澤/相機可以民主嗎?首屆台灣國際攝影節的影像權力思辨
中国彩绘青铜已三千年!最新研究实证多彩三星堆
故宫有多少家底?单霁翔撰文回顾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清理
Michael Rakowitz: Proxies for Poets and Palaces at Stavanger Art Museum 迈克尔·拉科维茨:斯塔万格艺术博物馆的诗人和宫殿代理人
聚焦日本藏中国宋元绘画
沈昭良/《廣場上的力量》影像展:威權地景上的民主吶喊,衝撞體制的靈魂
李开元谈历史时间与荆轲刺秦
摘抄:今夏,秦汉史家李开元先后推出两本新著——《司马迁来到B大历史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5年7月出版)与《刺秦:重新认识秦王朝》(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2025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刺秦》)。前者是李开元的随笔,有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后者系《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一书的姊妹篇,李开元继续深读《史记》,从历史记述之幽微处抽丝剥茧,重新发掘荆轲刺秦王这一经典故事,对其中秦汉史诸问题展开论述。特别的是,《司马迁来到B大历史系》中有两篇谈“历史时间”的文章,涉及对“历史是什么”的思考,而李开元在《刺秦》中由“如果荆轲杀了秦王”这一历史假设深入他的“侦探”之旅,那么,“如果荆轲杀了秦王”这一假设在李开元的“历史时间”之中吗?如何从历史假设推理出的叙述中重新认识秦王朝?这即是这篇专访的起点。
摘抄:李开元:我们今天写作会明确地说是根据什么史料来写,把它交代得清清楚楚。司马迁作《史记》时并不是这样。他用了一些战国时期流传的材料,还有一些他听到的故事,他把这些笼统地合在一起,并没有告诉读者他具体是怎么做的。也正因为这样,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待解的谜题,使我们能够重新侦查,有机会重新发现夏无且。
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夏无且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荆轲刺秦的现场,他用药箱去打荆轲,没中;第二次是事后秦王特别表扬他,说要赏赐他。这个细节一直以来都不太被重视,实际上我也不是第一个注意到夏无且的人,顾颉刚先生就觉得这个人物很有意思,与荆轲刺秦的故事关系密切。《史记》中关于夏无且的第二处记载是在《刺客列传》的“太史公曰”中,司马迁在这里感慨说:世间流传一种谣言,说荆轲把秦王刺伤了,这是靠不住的。因为夏医生(即夏无且)在场,夏说没有刺伤,夏又把这个事情讲给公孙季公、董生听,他们两人又讲给我(司马谈,司马迁的父亲)听。所以,司马迁在这里把这个事情的前后讲了一遍。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推想的空间。
为什么以前很少有人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往往觉得秦汉之间隔得很远,没有注意到夏医生是生活在秦汉两个时代的人。事实上秦始皇死了三年之后,秦朝就灭亡了,又过了五年汉朝就建立了。夏无且一直活到西汉初年,我们可以推想,他在西汉继续做医生的时候可能会讲这个故事,这样一来,荆轲刺秦这个故事的流传脉络就清楚了。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之所以精彩,是因为里面有很多口语和动作的成分,精彩到让人觉得难以相信,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先生根据故事中的口语和动作的记载认为,这更像一出戏剧。他觉得是司马迁去看戏,看戏的时候把它记了下来。这些在书中,我都有谈到。我只是进一步修正说,夏无且作为刺秦故事的在场者,他后来口述了这个故事,故事中的口语和动作,都是他在场的耳闻目见,所以形成了这么一个文本。
摘抄:李开元:如果没有这一段,可能就是一半成立。
如果仔细解读荆轲刺秦的文本,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夏无且两次出现。另外,还可注意到文本中的讲述是基于医生的眼光。荆轲刺秦是如何刺的?故事说荆轲左手抓衣袖,右手持刀刺过去,没刺到,秦王拔出剑后,首先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总共砍了八刀,这些都是医生的眼光。因为医生要验伤,他就记得很清楚,都是很独特的视角。如果我们以很专业的眼光来看的话,可以看出来夏无且在这个故事中非同寻常,但是无法证明刺秦的故事是基于夏的口述。
摘抄:秦始皇年轻时曾经受过很多委屈,但功成之后,没有无辜诛杀过任何一位功臣,这说明他性格比较沉稳宽容,并不因猜忌而乱杀人,他的相貌不应该是勾践这个类型。那更接近的是谁呢?我认为是东汉的光武帝,他不诛杀功臣,性格沉稳宽容。如果我们也从相面术的角度从性格推想相貌的话,秦始皇应当与光武帝属于同一龙相类型,“虎口日角,大目隆鼻”,也就是有力的大嘴,前额隆起,大眼睛高鼻梁。古代类书《太平御览》中有这样一条材料。当然,这也是基于相面术的推想,真相还埋藏在秦始皇陵下面,留待将来。
摘抄:汉初,刘邦对秦始皇是非常尊重的。刘邦对以前的帝王,比如说各国的国王,包括信陵君都很尊重。他还曾拜祭秦始皇陵,为他设置的守墓专业户最多。为什么如此?因为最初刘邦他们觉得汉是继承了秦的,刘邦是以秦为根据地统一天下的。但文帝晚年的时候就出现了改制的动向,从贾谊开始。他们认为,我们不是秦的继承者,而是革命者,于是鼓吹改制的方士们制造了很多舆论,编造了很多故事,包括秦始皇的相貌。这点我还没有找到直接证据,但是觉得最可能是在这个时候。当然,文帝时并没有成功实现改制,到汉武帝时最终实现了改制。所以,方士在这方面的努力是经过一段时间完成的。
另一方面是司马迁的态度。司马迁是秦国人,他祖上曾是秦国很重要的官吏,他对秦是有感情的,评价也比较客观。他对秦始皇有很多批评,认为统一天下是伟大的事业,而统一以后继续对外扩张,劳民伤财,这是秦亡很重要的原因。但是《汉书》的作者班固可不同。班固是楚国人。楚国被秦灭亡以后,把他们强制迁徙到了山西北部去,他对秦是有家仇国恨的,所以包括像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这样的说法,都是从班固开始的。
我们今天看到的《史记》不是司马迁的原著,而是在流传过程中被掺入了很多东西之后的版本,而其中的“加工者”就有班家。因为《史记》比较特殊,长期以来是禁书,不许在外面流传,直到东汉末年以后,才开始公开。所以,在秦汉简大量出土的今天,我们从来没有出土过《史记》。
摘抄:李开元:秦始皇从一开始就直接受到三种势力:一个是楚系,这是最强大的,从宣太后到华阳太后,一直到昌平君;另一个是韩系,来自他的亲祖母;还有一个即赵系,来自他的母亲,嫪毐就属于这一系。对于这三系势力,秦始皇最早清除的是韩系外戚,从打击异母弟成蟜入手,最大的功臣是嫪毐,背后的支持者是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嫪毐由此就膨胀起来了。在秦始皇正式继位的时候,发生了嫪毐之乱,镇压嫪毐之乱后,赵系势力被清除。如此一来,楚系一家独大,等华阳太后去世以后,秦始皇就利用这个机会把楚系势力排除在外。
在清除外戚势力的斗争中,秦始皇清除韩系外戚势力,借助赵系外戚势力,主要是借助母亲帝太后和嫪毐的力量。清除赵系外戚势力,借助楚系外戚势力,主要是养祖母华阳太后和昌平君的力量。华阳太后去世后,将昌平君免相,排斥所有的外戚和王族,重用如同蒙氏家族和李斯赵高这样的贤人,实现了国君个人专权。
摘抄:这五篇里就有谈历史时间的文章,一篇是《开源巴赫猜想:说历史学时间》,一篇是《千禧年在何年:说历史学时间的虚拟起点》。我觉得历史学的时间跟我们平时理解的时间不同。我们现在习惯以为时间是客观的,方向是过去—现在—未来。实际上并非如此,时间是一种人为设定的观念。历史学研究的是过去的事情,时间成了历史学的基本要素。不过,历史学者用了一种和一般人不一样的时间观:现在—过去方向的时间。就像考古的地层一样,我们站在现在的时间点去挖,先看到民国,然后是清代、明代……从现在到过去,倒序去挖去看。不过,从现在到过去进入历史后,必须确定一个观察点,然后再顺着从过去到现在的方向重新观察和书写历史。比如我们研究秦朝,首先从现在出发,倒过去进入两千年前的秦朝。进入秦朝后,选定某一起点(虚拟时间点),比如秦王政即位的前246年,然后从这个时间点,再顺序来观察和书写秦国的历史,从秦王政到秦始皇到秦二世——从过去到现在。
所以说,历史学家所使用的时间观是很奇特的,是从现在回到过去以后,又从过去到现在重来。我们以前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这种从现在到过去,又从过去到现在的认识方式,可能是历史学独有的?当然,这种探讨,一般人觉得太抽象不好理解,历史学家也多不关心,难得你关心到这个问题,我就多说两句。
图像 & 视频
最小花栗鼠, 库特奈国家公园, 蒙大拿州, 美国
说明:在林地动物的世界里,体型最小的花栗鼠或许看起来像是“小松鼠”——但别小看它。凭借着敏锐的生存智慧和迅捷的双足,这种小型啮齿动物证明了“体型最小”并不意味着放弃你的潜力。它的体重还不到一副扑克牌,从鼻子到尾巴的长度不到10英寸(约25厘米),是北美体型最小的花栗鼠。
当它不是在爬木头或躲进落叶堆里时,它就在大快朵颐——真的。它那可扩张的颊囊帮助它将种子、浆果和昆虫拖到储藏点。到了冬天,它不会完全冬眠。相反,它会进入轻度麻木状态,偶尔醒来吃点零食。花栗鼠不喜群居,每只最小的花栗鼠每年夏天都会开辟自己的领地,通常会有一个隐蔽的洞穴和一个或十个备用的食物储藏室。但如果捕食者离得太近,你就会听到咔哒咔哒的警报声。
你知道吗?最小的花栗鼠记忆力超强,即使冬眠了很久,它也能记住数百个食物储藏点的位置。所以,下次你忘记停车的地方时,只要记住就行了——花栗鼠可不会忘记。
土星冲日
说明:今年的土星冲日发生在9月21日,在地球上看去,土星刚好在太阳的反方向。这时它距离地球最近,并且在太阳落下时升起,整晚都在暗淡的双鱼座天区中闪耀着。在这张来自青藏高原的青海冷湖天文观测研究基地的照片中,这颗外行星被一片微弱、弥散的椭圆形光晕包围,这片光晕就是对日照。对日照是由太阳系黄道面上的行星际尘埃散射太阳光而产生的,在地球的夜空中与太阳相对。在这个漆黑的夜晚,土星和对日照就像一只巨大的眼睛,似乎盯着这片彩色气辉下的天文台望远镜圆顶。
奇陶尔加尔堡, 拉贾斯坦邦, 印度
说明:奇陶尔加尔堡坐落在印度拉贾斯坦邦一座海拔超过590英尺的山丘上,占地约690英亩。它骄傲地见证着著名武士家族——拉杰普特人的英勇事迹。拉杰普特人的名字源自梵语“rajaputra”,意为“国王之子”,他们以其高贵的血统和尚武传统而闻名于整个印度北部。这座堡垒的石墙见证了几个世纪以来拉贾斯坦邦吟游诗人的歌谣中流传的勇气、骄傲和浪漫。据传说,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英雄比姆是这座堡垒的奠基者。
奇陶尔加尔堡是印度最大的堡垒之一,拥有65座历史建筑,包括四座宫殿、19座大型寺庙、20座水库、四座纪念碑和几座胜利塔。这座堡垒周长约8.1英里,最长3.1英里。从平原出发,沿着一条陡峭的之字形山路蜿蜒而上,全长约半英里,从横跨甘比里河的石灰岩桥开始。沿着这条路攀登,穿过古老的城门,您仿佛能听到战争和传说的回响——仿佛在邀请您踏入一段鲜活的历史篇章。
魔鬼塔国家纪念碑, 怀俄明州,美国
说明:在怀俄明州东北部辽阔的草原上,矗立着魔鬼塔——一座从开阔平原拔地而起的岩石地貌。这座山丘原名熊屋,在1875年理查德·欧文·道奇上校率领的探险队中获得现名,据推测可能源于一名翻译将原住民的表述误译为“恶神之塔”。其官方名称省略的撇号符合标准地理命名惯例——因此路标均标注为“魔鬼塔”。1906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将其指定为美国首个国家纪念碑,这一里程碑事件的周年纪念日正值今日。
当你驶向魔鬼塔时,每道弯道都揭开新的景致——无论你从高速公路而来,沿着蜿蜒小路驶向游客中心,还是徒步踏上塔径。这片土地的意义远不止于其壮丽的地质景观。数百年间,来自大平原与黑丘地区的众多部落——包括阿拉帕霍族、乌鸦族和夏延族——都与这片土地有着深厚渊源。每个部落都传承着关于魔鬼塔起源的口述传说。尽管诸多传说存在共通主题,但细节却在每个族群中独具特色。魔鬼塔始终承载着地质演变、文化传承以及人类与自然世界间永恒变迁关系的鲜活史诗。
土星的春分
说明:在土星上,光环能显示季节。在地球上,今天是秋分——此时地球赤道正对着太阳。由于土星那宏伟的光环围绕着它的赤道,因此当土星自转轴的倾斜方向朝着太阳时,光环从太阳方向看去最为显眼。相反,当土星自转轴转向一侧,倾斜方向与太阳方向成90度时,就是春分或秋分,不仅从太阳方向难以看见光环,从地球上也同样难以观测。在这幅图中,集中呈现了 2020 年至 2025 年间的土星影像,展示了这颗巨行星如何在今年的分点时刻,从北半球的夏季过渡到南半球的夏季。巧合的是,就在21日,土星也刚好运行到最接近地球的位置。因此,这个月的土星格外明亮,整夜都能清晰可见。
秋日的白杨树,鱼湖国家森林,犹他州,美国
说明:随着九月的到来,今天图片中看到的白杨树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变迁,呈现出鲜艳的黄色,在山丘上荡漾开来。这片森林覆盖了超过2300平方英里的湖泊、小径和山脉,秋天的色彩闪耀着光芒。看着季节与有着比我们遵循的公历更古老的事物同步变化,让人感到一种踏实的感觉。
航拍中国江苏省常州翠竹公园
说明:又是一年的秋分时节,众所周知,在这一天,全球各地昼夜的时间几乎是相等的。在幅员辽阔的中国,自南向北开始,秋季在每个地区有着不同颜色和不同的温度。大部分地区雨季在此时刚刚结束,秋天的凉意才刚刚开始,此时正是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的时节。中国的秋季颜色是叠翠鎏金的,许多植物的颜色由此时节开始,由苍翠的绿转为金黄或者橙红色。
今天我们的图片中正是秋季最具代表性的红色落羽杉,它们位于江苏省常州的翠竹公园,每年秋冬季节,落羽杉皆呈现出金黄至橙红色的渐变,搭配九曲回廊与水上栈道,是一派诗意盎然的江南秋季风景。
海獭,威廉王子湾,阿拉斯加州,美国
说明:它们圆溜溜的眼睛背后藏着更多故事。每年一度的海獭认知周,正是为了彰显它们在维护沿海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这项由非营利环保组织“野生动物保护者”于2003年发起的活动,致力于推动公众教育与实际行动。在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海獭或漂浮于冰面,或如今日图片所示,用它们最爱的石头在腹部敲开贝壳。更不为人知的是,它们对海胆的食欲如何助力保护海藻森林。
人们常看到它们成群结队地漂浮在水面上,用爪子相互连接,显得十分安详——但它们的历史却讲述着截然不同的故事。从1741年到1911年,海獭因其浓密的皮毛而遭到大规模捕杀,濒临灭绝的边缘,后来通过保护才得以恢复。然而,危险依然存在。石油泄漏、渔具缠绕、疾病侵袭以及海洋变暖持续威胁着它们的生存。海獭依赖洁净的冷水环境,其皮毛并非防水——而是通过锁住空气来保暖,任何油污污染都可能致命。本周旨在唤起人们对它们的关注,并守护它们赖以生存的水域家园。
千岛群岛地区,圣劳伦斯河,美加边境
说明:听到“千岛”这个词,你可能会想到一罐沙拉酱,但在这浓郁的酱汁背后,是北美最迷人的地区之一。千岛群岛是圣劳伦斯河上的一个群岛,横跨美国纽约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它由1800多个岛屿组成。有些岛屿上矗立着童话般的城堡,有些岛屿则狭小得几乎容不下一张吊床。此外,还有一座名为“刚好够住的岛”(Just Room Enough Island),岛上只有一栋房子和一棵孤树,名副其实。
该地区非常适合慢节奏的探索。乘船游览将带您经过宏伟的庄园和历史悠久的灯塔,途中常会停靠伯特城堡(Boldt Castle)和辛格城堡(Singer Castle)等标志性景点。皮划艇爱好者被该地区清澈的海水和宁静的海湾所吸引。得益于独特的微气候,当地酿酒师酿造出屡获殊荣的葡萄酒,值得一试。哦,还有沙拉酱?传说中,一位当地钓鱼向导的妻子首次为晚宴客人制作了这道酱料,其中包括女演员梅·欧文,她对这道酱料赞不绝口,甚至请求获得了配方。正如人们所说,这段历史堪称美味传奇。
邓金码头的蛇形楼梯, 凯里郡, 爱尔兰
说明:这片令人惊叹的景色——天空与大西洋的浩瀚水域相接之处——只能徒步抵达。位于爱尔兰荒野而美丽的丁格尔半岛上,邓金码头是凯里郡最适合拍照的景点之一。这座小型码头以蜿蜒曲折的盘山小径闻名,小径如丝带般在悬崖边剧烈蜿蜒而下。这些陡峭的弯道不仅带来刺激感,更是通往下方码头的唯一路径,从这里出发的船只将驶向偏远的布拉斯凯特群岛。
附近的邓金村(爱尔兰语:Dún Chaoin)是爱尔兰最西端的聚居地,拥有壮丽的视野和深厚的爱尔兰文化底蕴。邓金人口仅略超过100人,以浓厚的盖尔语传统、故事讲述和与布拉斯克特群岛作家们的联系而闻名。游客常会造访布拉斯克特中心,这座文化博物馆讲述了岛上生活与移民的故事。无论您是被壮丽的自然景观吸引,还是被丰富的文化遗产所打动,邓金都提供了一种独特而永恒的爱尔兰体验,令人难忘。
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瀑布, 华盛顿, 美国
说明:奥林匹克国家公园拥有罕见的多元地形——这正是其独特魅力所在。这里汇聚了高山脊岭、宁静的森林,以及美国本土48州中最长的未开发海岸线之一。这片占地近1400平方英里的华盛顿州区域,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在2024年吸引了超过370万名游客。该地区最初于1909年由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以“奥林匹斯山国家纪念碑”之名设立为保护区,并于1938年正式成为国家公园。
雨在这里不是问题——正是雨让这片苔藓覆盖的区域得以存在。在公园的西部边缘,霍雨林每年降雨量约为140英寸——超过11英尺——它自豪地承载着每一滴雨水。高耸的西黄松、西部红杉和海岸道格拉斯冷杉沿着像“苔藓大厅”这样的步道排列,而香蕉蛞蝓、猞猁和奥林匹克黑熊则以这片森林为家。霍雨林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温带雨林之一。如果你在追寻瀑布,索尔杜克瀑布绝对不会让你失望——三条溪流倾泻入狭窄的苔藓峡谷。奥林匹克国家公园是一个坚实的提醒:最好的徒步旅行并不总是伴随着晴朗的天空。
黑翅长脚鹬, 法国
说明:在非洲闪烁的泻湖、亚洲蜿蜒的三角洲以及南欧的盐沼之间,一个优雅的身影悄然浮现,轻盈地徘徊于水天之间。黑翅长脚鹬以其修长纤细的红色双腿,在浅滩间悄然移动,举止间透着宁静的优雅。它们的存在有时会带来一种宁静的亲密感——两只鸟儿贴近漂浮,动作如同一场 delicate 的舞蹈,仿佛在分享一个只有湿地才能听到的秘密。它们以安静的精准度狩猎,轻轻地从水面拾取昆虫、幼虫和小型甲壳类动物。每一个动作都展现出对环境的微妙掌控,这种掌控力源于耐心与本能的结合。
但这些鸟类不仅仅是优雅的漫游者。它们在裸露的地面上筑巢,容易受到洪水上涨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因此成为了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它们的存在意味着生态平衡,而它们的消失则是一个警告。保护鹬鸟就是保护湿地那脆弱的和谐——那些在寂静中孕育生命的闪烁世界。在它们的倒影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美,还看到了迫切需要保护那些仍保留着这种美的地方。
迪纳利国家公园中的一头年轻雄性驼鹿, 阿拉斯加, 美国
说明:他虽年轻,但这副鹿角已预示着未来的征战。在阿拉斯加的丹纳利国家公园,一只年轻的雄性驯鹿将头颅高高扬起,超越灌木丛的高度。此时,它的鹿角更像是冠冕而非武器——仍覆盖着绒毛。但即便如此,它们已隐约透露出一种由本能、较量与支配欲望悄然塑造的生命轨迹。
驼鹿是北美地区鹿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成员,成年雄性驼鹿体重可达1500磅,肩高近7英尺。它们的鹿角生长速度惊人——夏季每天可长达1英寸——但每到冬季便会脱落,次年春季重新生长。这头年轻的雄性驼鹿或许还未准备好为领地或伴侣展开争斗,但训练已然开始。它会与其他驯鹿进行轻柔的对决,学习如何移动、如何坚守阵地、如何在野性世界中晋升。在丹纳利国家公园看到驯鹿并不罕见,但发现一只正处于生长阶段的驯鹿则是另一番景象:这是见证巨兽诞生的瞬间。目前,这里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有阿拉斯加无垠天空下潜藏的静默力量。
从地球上空225英里处俯瞰墨西哥湾沿岸各州的夜间景象
说明:看不见的气体、老式发胶和卫星有什么共同点?它们都在历史上最伟大的环境复苏之一中发挥了作用。从225英里高空俯瞰,墨西哥湾沿岸如同一片星辰——点点灯光散落在黑暗中。但真正让这一景象成为可能的,却是肉眼无法看见的:臭氧层,它默默地保护着下方的一切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侵害。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层屏障正迅速变薄——被曾用于制冷和气溶胶产品的化学物质所破坏。解决方案?一项全球协议。1987年签署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促使臭氧层破坏物质迅速被淘汰。如今,卫星数据显示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正在缩小。科学家认为,到本世纪中叶,它可能完全愈合。
9月16日,我们迎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这是一个庆祝科学、全球合作与共同意志的节日。它提醒我们,再小的分子也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它也证明,只要采取正确的行动,即使是肉眼看不见的损害也能被修复。
蒙弗拉圭国家公园塔霍河畔的猎鹰岩,西班牙
说明:探索蒙弗拉圭国家公园,这座位于埃斯特雷马杜拉自治区心脏地带的自然瑰宝。从卡塞雷斯市的萨尔托德尔吉塔诺观景台,您可以欣赏到西班牙最壮丽的日落之一,四周环绕着嶙峋的悬崖,天空被金色的光辉染成一片金黄。两条河流——塔霍河和蒂埃塔尔河——横贯公园,塑造了其崎岖的地形,并滋养了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和地中海植被。这片天堂是自然爱好者和观鸟者的理想之地。秃鹫在公园上空自由翱翔——这里是欧洲最大的秃鹫群落所在地——与西班牙帝国鹰和埃及秃鹫共同栖息,使这里成为真正的生物多样性热点。
当夜幕降临,蒙弗拉格国家公园呈现出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2011年,该公园因其异常晴朗的夜空——堪称观星的理想之地——而被提名为“星光计划”的星空质量认证候选地。
拥有清晰标记的步道、地中海植物群落以及一座古老阿拉伯城堡的遗址,这座公园是负责任旅游和宁静逃离的理想之地。渴望探索自然、历史与无垠的天空?蒙弗拉格公园应有尽有。体验这片独特之地——无需远行,即可感受远离尘嚣的宁静。
烟囱岩, 雷斯岬国家海岸, 加利福尼亚州, 美国
说明:这里没有经过精心打磨或精心策划——而这正是它的精髓所在。从旧金山向北驱车仅需一个多小时,便可抵达点雷斯岬国家海岸公园——一个雾气缓缓飘荡、 tule 鹿自由漫步、时间仿佛停滞的地方。该公园于1962年的今天由国会设立,旨在保护这片海岸线,供公众游览和环境保护之用。公园面积超过100平方英里,拥有令人惊叹的景观,从沿海草原和风吹雨打的岬角,到沙滩和道格拉斯冷杉林。
在公园的东界,烟囱岩(如今日图片所示)延伸至太平洋,高耸的悬崖与壮丽的海景相映成趣。其步道被视为西海岸观赏灰鲸迁徙的最佳地点之一。冬季时节,附近隐秘的海滩成为北象海豹的避难所,为观赏野生动物提供了绝佳机会。凭借超过490种鸟类、80多种哺乳动物及众多稀有植物,点雷耶斯(Point Reyes)跻身全国生态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列。超过150英里的步道邀请游客放慢脚步,沉浸于自然环境之中。
红海中的飞旋海豚群, 阿拉姆港, 埃及
说明:凭借终身伴侣关系、独特的鸣叫声和回声定位能力,海豚远不止是聪明的游泳者。自2022年首次被观察到以来,世界海豚日旨在关注这些聪明的海洋哺乳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这一天鼓励人们了解它们的行为以及所面临的威胁。超过40种海豚在我们的海洋中游弋,从毛伊海豚到伊洛瓦底海豚。它们是卓越的导航者、问题解决者和团队合作者。有些甚至会形成超级群落——数百或数千只海豚在近海共同迁徙的临时聚集。
在埃及马萨阿拉姆海岸附近,一群群旋尾海豚在红海温暖的海水中优雅地游弋——正如今日所见。正如其名,它们能在单次跳跃中连续跃起并旋转多达七次。这些海豚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热带水域,白天在平静的海湾休息,夜晚则在近海捕食。然而,它们可预测的活动规律使它们容易受到无序旅游业的威胁。一些保护区现在限制游客进入,以让海豚能够不受打扰地休息。希望是,这些生物能够继续它们的旋转,不受干扰。
NGC 6357:大质量恒星的圣殿
说明:普通恒星的质量最大能达到多少?基于距离、亮度和标准太阳模型进行估算,疏散星团Pismis 24中曾被认为存在一颗质量超过太阳质量200倍的恒星,使其成为已知质量最大的恒星之一。在第一张由韦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红外波段图像中,这颗恒星是位于底部中央空腔中最亮的天体。作为对比,第二张图片展示了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可见光图像。然而,通过仔细检视图像可以发现,Pismis 24-1的非凡亮度并非来自单颗恒星,而是至少来自三颗恒星。这些成员恒星的质量仍接近于100个太阳质量,使其跻身于当前记录的质量最大的恒星行列。在图像底部,恒星仍在发射星云NGC 6357中持续形成。这座宛如哥特式大教堂的结构中心,高能恒星似乎正在爆发,照亮了壮丽的星际茧壳。
人马座中的星云与星团
说明:在这幅图片中,你能辨认出哪些著名的天体呢?18世纪的天文学家查尔斯·梅西叶仅编录了其中的两个:底部明亮的礁湖星云(M8)和右上方色彩斑斓的三叶星云(M20)。图片左侧形似猫爪的星云是NGC 6559,它相较于前两者暗弱得多。更难以察觉的是左侧来自超新星遗迹(SNR G007.5-01.7)的淡蓝色纤维结构。它们的微光源于少量发光的氧原子。这些光芒是如此黯淡,以至于需要仅针对蓝色通道累计曝光超过17小时才能使其显现。在这幅恒星诞生与消亡的图像中,分布着两个星团:位于三叶星云正上方的疏散星团M21,以及左下方的球状星团NGC 6544。
草原绵语
蒙古西部的猎鹰部落 摄影师Daniel Kordan
“额尔古纳右岸”
托斯卡纳的皮恩扎镇, 意大利
说明:有些城镇历经数个世纪缓慢演变。皮恩扎?15世纪,一位教皇为了证明某种观点——或许也为了炫耀——彻底重塑了它。这座意大利小镇坐落在奥尔恰山谷之上,周围环绕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其景象与你想象中的托斯卡纳一模一样:柏树成荫,蜿蜒的土路,偶尔还能看到几只绵羊。它宁静祥和。而当你踏入城墙,它便会变得灵动起来。
皮恩扎曾是一个普通的中世纪村庄,名叫科尔西尼亚诺。直到教皇庇护二世的儿子决定改造他的家乡,他聘请了建筑师贝尔纳多·罗塞利诺,按照文艺复兴时期的对称、秩序与和谐理念重建了这片区域。结果如何?这片区域仿佛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中心广场皮奥二世广场两侧分别矗立着大教堂、教皇宫殿和市政厅,布局也恰到好处。此外,皮恩扎还以佩科里诺奶酪而闻名——这是一种以羊奶为原料,以独特的方式陈酿而成的奶酪。每年一次,整个小镇都会变成奶酪竞技场,举办“奶酪节”(Fiera del Cacio),这是一个以“奶酪轮”(Cacio al Fuso)为特色的节日——这是一种人们将奶酪轮滚向目标的游戏。
坦克湖 (Tank Lakes), 高山湖泊荒野区, 华盛顿州, 美国
说明:今天图片中璀璨的星空来自于坦克湖,它位于高山湖泊荒野区。高山湖泊荒野占地超过40万英亩,位于风景如画的华盛顿州中部喀斯喀特山脉。荒野位于喀斯喀特山脉北段的斯诺夸米山口和史蒂文斯山口之间,其中包括被称为韦纳奇山脉的子山脉,该山脉构成了韦纳奇-雅基马分水岭。
这片荒野由冰川侵蚀而成,点缀着700多个湖泊。许多山峰和山坡终年被雪原覆盖。从生长着花旗松、雪松的湿润森林,到生长着沙拉树和浆果的林下层,这片地貌逐渐延伸至低矮植物覆盖的广阔草甸,最终以生长着黄松的干燥林地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