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工作流在我的生产力工作流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体量亦颇为庞大。正如我在系列第一篇文章所言,知识工作流的核心是信息、学习与创作。因此,本篇文章将聚焦于这三方面进行深度但不繁琐的讲解。 在系列文章第二篇「分类法」中,我已经详细介绍过信息困境以及如何断舍离,因此本篇文章的信息工作流主要聚焦于对「认定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了解、记录与整理,并化为己用,从而汇为信息、学习、创作完美衔接的知识工作流。
(1)信息工作流:广泛收集信息资料,增长见识。
(2)学习工作流:综合归纳信息资料,理解领悟。
(3)创作工作流:进行思维风暴,确定创作选题,从而进行创作。

信息工作流
我将「信息」分为三类,分别是日常信息、独立信息与特殊信息。

日常信息
日常信息分为聚合媒介、新闻媒介、艺术信息、学术信息。
聚合媒介
聚合媒介是将我个人比较关注的信息来源进行整合,便于阅览的媒介。目前主要以Reeder、红板报、Raindrop、TG作为我个人的聚合媒介。
熟悉系列文章的朋友应该会发现,在原本的信息工作流中,我其实并未将Reeder这类RSS聚合软件列入了聚合媒介,其原因在于我当时以Devonthink作为RSS聚合软件。然而最近我发现以Reeder为代表的RSS聚合软件其实能够帮助高效浏览重要信息,从而免去我奔波于众多软件之苦,其中相当多的功能都为Devonthink所不及。
在我使用过程中,Devonthink的RSS功能有一个相当难解的问题,即需要个人配置以何种格式阅读、保存网页,我尝试了富文本、档案等多种格式,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有的网页适合富文本阅读,而有的网页并不适合,因此就格式的阅读与保存,我个人是颇耗心力。以及Devonthink的文件夹属性使它并不适合粗略阅览RSS文章,虽然有相关插件能够弥补,但在日常使用时还是有诸多不便。
因此,我决定重新使用专业的RSS阅读器来进行RSS的阅读与保存,而Reeder目前则很好地适应了我的工作流。以下图为例,Reeder记录了我BiLi网站、Youtube网站、百度贴吧、Twitter等多个网站所关注的用户媒体,平时我不需要特地去打开这些网站便可以了解关注用户的最新资讯。

红板报、TG则是我另外的聚合媒介,我经常用它去发现一些有趣的媒体用户或新闻报道。红板报的定位是「精选全球新闻杂志」,TG则是汇聚了许多小众的频道(例如「Z-library」的官方频道),与RSS作为个人所建立的专门信息源相比,红板报与TG更具随机性与开放性,是我突破「信息茧房」的重要渠道——RSS在给予专门信息的同时亦束缚了视野。

Raindrop则是我的「百宝箱」与「智囊」,它基本囊括了我个人认为重要并且需要时常观看的资讯,尤其是全球各地的新闻媒体以及较为重要的学术刊物,深度报道网站等。

或许有朋友追求All in one,然而不同网站的RSS生成属于技术难题,诸多网站又限制爬取。因此,我个人并不过度追求将所有信息源都归置于一个聚合媒介,而是希望提取媒介所展现的重要信息,然后全部以合理分类法进行归档。(相关实践参看:「生产力祛魅」——一位社科工作者如何重塑工作流(2)-分类法)
新闻媒介
Zhihu、WeiBo、Quora作为新闻媒介,我多用来追踪近期的热点新闻,而非主力。若看到一些有趣的回答或新闻,便直接保存至本地。关于其保存方式,我个人推荐软件「RWTS PDFwriter」(https://github.com/rodyager/RWTS-PDFwriter) 该软件最方便之处在于能够将页面迅速保存为PDF文件,当然,诸如「简悦」等软件亦能实现相关功能,但该软件主打的就是「轻量」、「便捷」,操作如图所示。

艺术信息、学术信息
艺术信息、学术信息是我日常浏览的专业性信息源。艺术领域,我个人比较推荐Vart、iMuseum这两款软件。这两款软件都对各个城市的艺术展览有所介绍,颇为便利。 Researcher 能够关注学术刊物并追踪前沿发展,十分重要。

独立信息
独立信息往往是书籍、论文、小说等存有独立脉络的信息体。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体,我有不同的软件来应对。
期刊论文
Zotero作为多平台的文献管理软件,十分适合用来阅读学术论文。尤其是其内置论文批注功能,且批注能够导出,无疑是论文阅读利器。

Adobe Acrobat则是我平时写作文章时阅读PDF等文件的阅读器、处理PDF等格式文件的工具。我和大多数朋友不同,我个人不太用Acrobat进行论文批注,而是换以PDF Reader Pro这款软件。就Mac端的PDF阅读,我相信大多数朋友会选择「PDF Expert」,然而经过功能对比以及使用体验,我还是选择了PDF Reader Pro。
PDF Reader Pro的页面颇为清新,功能选项一目了然。多数软件所拥有的编辑功能也很够用,我所选取的PDF文件并未经过OCR扫描,但是仍然可以勾画字符,颇为便利。同时它也具有相当规模的PDF处理功能,足够学术所需。最值得称道的是它的OCR功能,一页基本两秒便可扫描完成,准确率十分高。以前我曾用过PDF Expert的OCR功能,其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专业书籍
此处所言的专业书籍主要是指大部头、需要沉心阅读的精品书籍。MarginNote作为Mac、Ipad等平台通用的革新性整合阅读标注工具,十分适宜专业书籍阅读以及理解。结合官方论坛有不少实用插件,MarginNote更加得心应手。例如有一款插件可以实现MarginNote的摘录导出至Obsidian,打通了不同软件之间的互联,颇为便利。

流行读物与杂志
以前我还用Kindle阅读杂志,后来全盘放于Apple Book。Apple Book对Epub等格式文件的适配相当优秀,尤其是像我这种偏好大屏阅读的人,使用ipad阅读是一件十分友好的事情。尤其是Apple Book可以搭配Kib软件,从而将笔记一键导出而后归档至Obsidian。

漫画小说
对于漫画小说,我一般是搭建有本地的漫画库、小说库,同时用一些能够导入「源」的软件,因此,我并未将「起点」、「晋江」等软件列入其中。不过多数能够导入「源」的软件已经下架,只能通过「IPA+自签」等方式解决,颇为可惜。在这其中,我最推荐「可达漫画」这款本地漫画阅读软件,其操作方便,支持多种方式导入漫画,内置自动处理画质的小功能,是我阅读本地漫画不可缺少的软件。

信息化处理
信息化处理主要是指一些OCR、扫描文稿的软件。虽然以上所述软件能够适用不同需求,或多或少都有OCR功能。但在纸质文本扫描、处理等方面还存有薄弱之处。关于这方面,我在《「论文二三事」——我的论文写作方法论》一文中详细介绍了我所在使用的「vFlat」、「白描」、「扫描全能王」三款软件。「vFlat」适合扫描整本书籍或文本,「白描」则是注重将纸质资料的文本信息扫描成电子文本。「扫描全能王」两者兼备,然而没有买断,价格较为昂贵,所以我个人较少使用。 Easydict这款软件是我一直在用的利器,它是一款免费开源软件。按照其官方介绍,「Easydict 开箱即用,能自动识别输入文本语言,支持输入翻译,划词翻译和 OCR 截图翻译,可同时查询多个翻译服务结果,目前支持有道词典,苹果系统翻译,DeepL,谷歌,百度和火山翻译。」
在我观看外文网页、论文、书籍时,如果遇到需要翻译的内容,我只需要将其选中,便会自动弹出一个小型图标,只需要将鼠标光标放置其上,便可弹出不同平台的翻译,十分方便。
Easydict还具有类似于Simple Allow Copy、Absolute Enable Right Click & Copy等解除网页禁止复制限制插件的功能。目前多数网页禁止复制,但往往支持鼠标选中,而Easydict可以将选中文字进行复制并粘贴。
即使面对无法选中的文字或图像,Easydict仍然支持截图翻译、静默截图OCR等多项功能。下图展示了我用Easydict对书籍进行静默截图OCR的效果,其响应时间不到一秒钟。当然,「Ventura」已经支持对未经文字扫描的PDF进行实时OCR,但粘贴下来的文字往往间距较大,通用性较Easydict差些。


特殊信息
前两种信息基本上是文本信息,然而还有图片、音乐、视频、书签(数据库)等特殊信息。
我每天都会在Pixiv、CNU等平台阅览艺术作品,有助于观赏或研究的都会保存至本地的Eagle,有研究价值的则放至Tropy。音乐与视频,我基本都是放在专门的移动硬盘或者云盘。书签的话,我一般是用Safari阅读日常资讯,所以基本没有书签。Chrome则专门做了书签分类,如果遇到很好的网站,就会加入进去,组成我个人的研究数据库。

综述
以上便是我个人的信息工作流。关于日常信息,我的阅读平台主要是Ipad、Mac,如果是在Ipad上面进行阅读,我会将准备保存的文章发送至「Goodlinks」,等有时间进行保存归档至Devonthink。关于独立信息,我阅读完毕会导出相应格式,或者通过OCR将有必要保存的信息进行保存,根据不同属性归档至Obsidian或者Devonthink。特殊信息则是如前文所述,归档至Eagle、Tropy或者本地硬盘、云端。
学习工作流
与信息工作流不同,学习工作流讲究的是稳定,不能用过多软件占用时间与精力。因此,我将学习分为了信息归纳与学习复习。

信息归纳
信息归纳主要有两方面,分别是课程笔记与研究笔记。课程笔记主力是Notability与GoodNotes。前者用于学术会议及录音,后者用于学术课题与随笔,两者都可以导出相应格式而归档。值得注意的是,GoodNotes目前也引入了学术会议录音功能,结合Notability转订阅,个人还是建议使用GoodNotes这款软件。Onenote是我比较喜欢的笔记软件,仅作备用。

研究笔记则是在信息工作流所提到的Obsidian与Office Word,我会将阅读完的信息摘抄等加以评论以存入,作为后来专业研究的材料。

学习复习
在系列第一篇文章,我着重强调「学习复习则是对信息的复盘」。
如果是一本极其重要的书籍,我会选择仔细品读,作出摘抄,以自己的理解写出每章的摘要,并且把书籍的电子格式放到笔记里,留待后面查阅。因此,我认为费尽心力所作出的「双链」更像是一种美丽的生产力幻觉,如果需要吸收知识,「双链」反而是浪费时间。因此,我个人几乎不使用Obsidian的「双链」功能。
因此,我的学习复习工具十分简单,仅有两个。第一个是Anki,我经常自己制作些简单的卡片,或者通过MarginNote等软件进行制卡,而后导入Anki中。尤其是学业过程中存有一些需要背诵的课程,很适合制成卡片进行复习。但是对于日常所了解到的知识,我不会去做复习,我会认为这是一种无用功。有用的知识在你阅览它的时候,就应该有所理解并标注,例如在Devonthink标注标签,有时间的时候简单阅览一遍,而不是用「工具」的方式「记住」——这并非「理解」。

蒙哥阅读器的风评一直饱受争议,但它的一些功能确实很好用。尤其是在考研期间,我经常使用它做英语试卷,而后归纳总结单词短语,颇为方便。除此,它还能帮助一些朋友阅读英文网页,只需要将特定网页导入进去即可。

创作工作流
我个人对创作工作流的规划很简单,一块是「思维风暴」,一块是「课题创作」。

思维风暴
「思维风暴」其实就是对准备进行创作的项目进行「思考」。
第一步是「素材积累」,通过线上数据库(专业书签作为基本索引)、线下数据库(Devonthink、Obsdian、Eagle、Tropy及硬盘存储学术资源等)的双重搜索,把所需要的素材放到专门的文件夹。正如读者所见,素材积累所运用的素材就是我在信息工作流所积累的素材,线下数据库作为我对这一课题的基础了解,线上数据库则是其延伸。
第二步是「白板构思」,将所积累素材进行阅读、理解,之后便是记录灵感火花,进行白板构思。我会在白板软件上进行勾画,发散思维,思考这个课题的相关研究及可以采取的切入点。根据课题研究的参与者,可以采用Prodrafts(个人)或者Microsoft Whiteboard(协作)。
第三步是「课题纲要」,其实按照我原有的规划,第三步应该为思维导图,然而在反复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思维导图既可以应用于思维风暴,也应用于课题创作,而在日常读书时亦可以运用思维导图。以及课题纲要本身就是特殊的「思维导图」,所以故将其删去。Omnioutliner是我最喜欢用的纲要软件,它能够清晰地展示我所梳理的文章线索与脉络。同时还可以添加录音、图片等多种格式的辅助文件。


课题创作
根据作品的不同,我会采取不同的软件。
一般的文本会采用Scrivener与Office Word。按照Scrivener的官方说明,「Scrivener为文档,注释和元数据提供了一个管理系统。这允许用户整理笔记,概念,研究和整个文档,以方便访问和参考。」我一般是在创作学术论文、著作等时运用Scrivener,它能够较好保留论文创作时的全过程,以及各种想法、心得体会等。

如果是要创作剧本、小说等,我一般会采取Scenarist、WonderPen等软件。Scenarist是一款进行剧本创作的免费软件,支持中文。尤其是它可以创建众多文件夹,而这些文件夹都支持存放图片、链接、思维导图等。其内置故事卡、剧本、数据等,是我创作剧本的最佳工具。

WonderPen是进行小说创作的工具,它综合卡片、大纲等多种功能,同时有备份快照、第三方网盘同步等,个人认为是市面上最好的小说创作软件。

至于Ai辅助,因目前Ai软件如雨后春笋,数量繁多,个人稍不作过多推荐,目前在用的是Sider这一谷歌插件(已经上线客户端)。它支持用户个人导入OpenAI API key进行使用,从而在进行谷歌搜索时自动进行ChatGpt的搜索,同时还有各种辅助性功能。

总结
这篇文章是对我知识工作流的一个简要梳理,不同于许多朋友主张的All in one,我所偏向的是挖掘软件的闪光点,但是在输出内容时归档至Devonthink、Eagle、Tropy等软件。这样的好处是我能够实现输出资料的本地化,不需要担心云端以及隐私风险。其次,我不必因噎废食,我可以享受众多有趣的软件而不会影响我的生产力以及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