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工具经验」给高考学生的志愿指南及大学思考

「工具经验」给高考学生的志愿指南及大学思考

本文将聚焦于高考志愿中相对稳定的事项,介绍其中值得注意的地方,并分享一些相关资料,为高考学生们提供一篇简洁而又具一定参考性的志愿填报指南,同时讲述我大学四年的深切思考。

又是一年高考出分季,相信很多高考学生都面临择校、志愿难题。目前市面有诸多高考志愿填报APP,功能驳杂,涵盖面广。我在App Store以“高考”进行搜索,即出现高考直通车、掌上高考、优志愿等高考志愿软件。各大高考区、考研区的博主亦摩拳擦掌,关于填报志愿的课程层出不穷,大有眼花缭乱之势。在这种背景下,想要将志愿填报事宜一网打尽十分艰难。尤其是我本人距离高考已有相当时间,对相关政策、流程几乎未存了解。如草率发言,反而会将学生们引入歧途。

然而,无论高考政策如何变化,历代高考学生们总会遇到相对稳定的问题。因此,本文将聚焦于高考志愿中相对稳定的事项,介绍其中值得注意的地方,并分享一些相关资料,为高考学生们提供一篇简洁而又具一定参考性的志愿填报指南,同时讲述我大学四年的深切思考。

新高考背景及其志愿填报流程

笔者参与高考时还未经历所谓「新高考」,对于所谓「3+1+2」等级赋分制则是一知半解。结合不同省份似乎有不同的志愿政策、加分事宜,考生们还是要善用学校发放的参考指南。如还有未尽之事,可参考知乎的部分文章。需要注意的是,参考答案的朋友们要注意回答者的时间年份,以免查阅旧时信息而酿成悲剧。个人建议着重参考阳光高考网站的「2023高考志愿填报指南」、「2023高考志愿填报时间及方式汇总」、知乎网站的「2023年高考志愿怎么填,有没有全面的高考志愿填报攻略啊?」。

院校

择校是高考填报志愿的核心,除部分美术类、体育类等特长生,大多数高考学生都要翻阅厚厚的学校指南,如“大海捞针”般寻觅心仪院校。

关于择校,很多文章都有过讨论,也有不少被奉为「金科玉律」的经典说法,如「理科看专业、文科看学校」、「学校位置极其重要」等。这些说法都有其道理,但均有不足,原因即在于每个人的背景并不相同。例如某些居住于三四线城市,希望求稳而不愿闯荡打拼的高考学生,对于他们而言,学校地理位置反而放在次要位置。

还有一些出身农村,渴望通过学业改善环境、出人头地的学生,他们则更倾向于前往大城市开拓视野,努力奋斗出自己的一方天地。还有一些考生因为家庭背景,未来的职业道路已被规划完善,所谓的金科玉律自然不攻自破。

因此,关于择校问题,除部分确实需要帮助的考生,考生们还是应该自己去理清头绪,而不是一味地去寻找高考规划师咨询。高考学生们大多将要成年,理应要适当培养独立的思维意识。至于如何理清头绪,考生们可以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个人与家庭所处的城市、交际圈及经济实力。如果家庭经济不是很好,那么去大城市学习并开拓视野,寻求工作机会是不错的出路。

(2)个人的喜好、规划。高考学生们要注意,高考规划师能给予你们的往往是他所理解的「最优解」。然而当高考学生们踏入大学,如果发现专业、院校并不符合个人秉性,其大学生活便会相当痛苦。我身边便有一例,向高考规划师进行咨询,进入了还算满意的院校。然而那所院校还实行早八、晚自习等学习活动,这使他苦不堪言。

还有的院校在特定时间(晚上)断水断电,以及南北方澡堂差异,这些因素都要考虑到。我记得前几年有一个相关网站,专门分享各个高校的日常生活、生活习惯等,可惜已经找不到了。因此,我个人建议高考学生们善用知乎,以心仪院校名称为搜索,可以找到很多同校朋友对院校的评价,其中即包括这些日常生活、习惯等。

(3)院校的地理位置、底蕴及学科评价。院校的地理位置不仅是指它处于哪个城市,更重要的是查看它是否处于偏僻位置。如果是喜欢热闹的学生,被学校分配至偏僻位置的校区,那种生活方式绝对会令其痛苦。或许有朋友会认为我有些过于「吹毛求疵」,在某些朋友看来,择校只需要考虑层次、水平。

我完全认同学校层次给予学生的帮助最为重要与直观,但我更主张学生应该寻找一个同自己秉性相似的院校。这两者并不对立,而是要取得平衡。学生们应该在大学适度、快乐地学习而成长,而不是在一个同自身格格不入的院校痛苦地度过四年,这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健康品性的养成。

至于学校底蕴,则是指某些院校并不具有很响亮的招牌,然而它的底蕴颇为厚重,能够为学生带来相当助益,这主要体现于某些专业性院校。学科评价则是目前择校的一项重点,它能够清晰反映某所院校某门专业的学术水平。

有朋友专门制作了名为「高等院校三千所」的网站,它能够帮助学生们择取院校。尤其是在面对某些不知名院校时,如果担心它们或许是「野鸡大学」,也可以从相关参考指南或者该网站进行查询。

除此,阳光高考网站有所谓「高考填报志愿综合参考系统」,面对高考学生们开放,帮助学生们「在往年高考录取分数基础上,通过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独特算法,根据考生预估的高考分数或位次,模拟筛选高校及专业,为考生填报志愿提供参考」。  

专业

如果说择校是高考填报志愿的核心,那么专业则是核心之核心。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很多都有过转专业的想法,即是因为他们所学习的专业并不符合秉性,甚至让他们极为痛苦。以及多数院校对于转专业的要求都很苛刻,从而出现「如果我能学习得很好,那么我为什么要转专业」的「鸡蛋悖论」。

关于专业选择,不同学生当有不同的思考。虽然我一向厌恶所谓的「文理鄙视链」,但必须承认大多数理科专业从就业、收入层面,确实较文科强些。因此,学生们在择取专业时,势必要仔细思考,尽可能寻找到相对符合自身秉性又符合家庭、个人实际的专业。当然,不少院校都允许修双学位,如果学习能力较强的朋友,也可以尝试双学位,提高自己的能力。

关于专业方面,我个人建议参考高考区、考研区的一些博主所开放的网课。他们综合各方信息,对专业选择方面还是存有一定经验、方法。但我个人建议,专业的择取一定要与个人秉性结合。   

大学生活的几点建议

高考填报志愿这一流程,说繁琐也不繁琐,无非是评估个人分数及排名位次,而后进行院校、专业的择取。关于「院校优先」与「专业优先」两种说法,我的主张还是要贴合不同高考学生的个人秉性、家庭环境等,综合考虑而得出较为满意的结果。

至于大学,高考学生们势必要经历「思维转型」。很多大城市的学生们所受教育资源较好,他们或许能较好适应大学生活。然而对于一些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的学生们,他们或许很难适应崭新的大学生活。因此,我在此说几点经验之谈,以供学生们参考:

(1)转变思维,注重阅读,建立个人数据库。

大学的教学方式永远不是「老师主导」,而是要求「学生自学」。不要将学习放在他人身上,而是要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我颇为幸运,高中时期自己摸索着涉猎学问,为我大学进行学术创作奠定了基础,从而使我能较快地适应大学生活节奏。然而对于多数朋友而言,他们接触学术的第一站即是大学,很容易出现不适应的状况。

为应对这种局面,我的建议便是多读书(如有时间,我会开出一项形成独立思维的书单),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价值观,尤其是要形成个人的知识数据库,记录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事项。例如我从大一开始,便记录我每学期所上的课程,所交的作业以及相应的学校材料。通过这些记录,我可以重新回溯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学校下发了什么文件,我创作了什么样的课程作业,以及相应的学习历程。尤其是对于某些不太擅长学术写作的朋友,不少本科毕业论文都是从课程作业得到启发,记录个人的学术生涯尤为重要。

个人2019-2020年度课程记录

(2)养成良好习惯,每日积极锻炼。

我大一、大二时期经常早起散步,精神抖擞,为一天的生活学习建立了良好基础。可惜在疫情之后,我逐渐懒惰,体重亦涨了不少。如今只得尽力锻炼,控制饮食,从而重新塑就良好体魄。而多数高考学生,高中三年勤学苦练,身体难免有所懈怠。因此,我建议不论男生、女生,都要每天锻炼一会儿。时间不必长,但是要有坚持的精神。我身边有些朋友即是平日不注重锻炼,面临体测时便惊慌失措,忐忑不安。

(3)做好自己,切勿陷入无意义的精神内耗。

我认识一些朋友,上了大学之后参与了不少学生会、社团等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是一件好事,但有些团体的组织架构与运行逻辑往往存有弊端,从而让新加入的大学生们感到不悦,情绪不适。学生们要分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对于确实能提高能力,并且存有意义的团体与活动,应该积极参与。而对于某些「腐朽」而缺乏生机的团体与活动,要勇于说「不」,不要陷入无意义的精神内耗。

   

本网站已正常运行
发表了186篇文章 · 总计1,921.28k字